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武派当 悟道活法真·功夫自上身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根据黄宗羲在其《王征南墓志铭》中的记述,张三峰不仅精通少林武学,更在此基础上加以变革与升华,将其“从而翻之”,开创了有别于外家的另一番天地,这便是“内家拳”的由来。此拳法一出,即展现出非凡的效用,哪怕仅得其一二分精髓,便足以与精悍的少林功夫相抗衡。“张三峰”并非后世广为流传的道教仙人“张三丰”,但其作为内家拳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开创者或关键奠基人的地位,在特定的武学传承谱系中是被明确记载的 。
内家张三峰拳法的修炼体系,建立在一套严谨而完备的基础训练之上,其核心在于对“手”与“步”的精细打磨,并辅以严格的戒律,即“禁犯病法”,以确保修炼者从入门之初便走上正轨。
拳法的根基始于练手与练步。所谓“练手者三十五”,包含了斫、削、科、磕、靠、掳、逼、抹、芟、敲、摇、摆、撒、镰、撂、兜、搭、剪、分、挑、绾、冲、钩、勒、耀、兑、换、括、起、倒、压、发、插、削、钓等三十五种基本的手上功夫。这些并非孤立的招式,而是一系列动词,代表了手、臂、腕在攻防格斗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劲力运用与变化方式 。例如,“斫”与“削”强调的是如斧劈刀削般的沉坠与切入之力;“靠”则指利用身体的撞击力;“掳”与“搭”则体现了黏随与控制的技巧。这三十五法,修炼者通过反复操演,使手臂乃至全身的关节、筋骨达到高度的协调与灵敏,为后续的复杂应用打下坚实基础。
与练手相辅相成的是“练步者十八”。这十八种步法包括兢步、后挠步、碾步、冲步、撒步、曲步、蹋步、敛步、坐马步、钓马步、连枝步、仙人步、分身步、翻身步、追步、逼步、斜步、绞花步。步法是拳法之根,决定了身体的位置、攻防的距离以及劲力的生发 。十八种步法涵盖了进、退、闪、转、腾、挪等各种移动方式。“碾步”强调原地转动,变化方向;“追步”与“逼步”则体现了紧凑压迫的攻击态势;而“仙人步”、“连枝步”等更是内家拳特有的步型,讲究步法之间的衔接与变化,使得移动飘忽不定,既能稳固下盘,又能灵活转换。这些步法的训练,旨在使修炼者身形变幻莫测,进退自如,为上肢的攻防创造有利条件 。
在积极构建攻防能力的同时,内家拳法极其重视对“病法”的禁绝。所谓“禁犯病法”,是指在修炼和实战中必须避免的十四种常见错误:懒散、迟缓、歪斜、寒肩、老步、腆胸、直立、软腿、脱肘、截拳、扭臂、曲腰、开门捉影、双手齐出。这些禁忌揭示了内家拳法的核心身法要领。譬如,“懒散、迟缓”戒的是精神与反应的懈怠;“歪斜、寒肩、腆胸、曲腰”等则直指身姿体态,要求中正安舒,含胸拔背,沉肩坠肘;“直立、老步、软腿”强调了下盘的重要性,要求屈膝蹲矬,步法稳健而又充满弹性;“脱肘、截拳、扭臂”则规范了手臂的运行轨迹与发力方式,要求肘不离肋,劲力完整;“开门捉影、双手齐出”更是重要的战术戒律,前者指攻击目标不明,徒劳无功,后者则告诫修炼者在攻防中要保持变化与防护,避免门户大开。这些禁忌共同塑造了内家拳含蓄、沉稳、完整、高效的独特风格。
当练手与练步的基础打牢之后,便需要通过特定的套路将其融会贯通,这个核心的框架便是“六路”与“十段锦”。这两套拳法并非截然分开,其动作多有相通之处,但其修炼的侧重点与目的却有深刻的区别。“大约六路练骨,使之能紧,十段锦紧活又使之该开。” 。这意味着“六路”是内家拳修炼的第一阶段,其核心在于通过特定的动作,锻炼筋骨,使周身关节、肌肉、骨骼高度整合,形成一股内敛、紧凑的“整劲”,如同将松散的柴火捆成一束,蓄势待发。而“十段锦”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修炼,目的是将这种“紧”后练成的劲力变得活泛、通透,能够随心所欲地开合、收放,达到刚柔并济、运用自如的境界。
六路拳法
六路拳的歌诀为:“佑神通臂最为高,斗门深锁转英蒙,仙人立起朝天势,撒出抱月不相饶,扬鞭左右人难及,煞锤冲掳两翅摇。” 。
拳法起势为“斗门”,其姿势是左臂自然下垂,右臂平屈于外,两拳相对,形成一个既能防守又能进攻的门户架势。此时的步法为“连枝步”,即右脚踝斜靠于左脚踝之后,两腿交缠,重心下沉。这个起手式便体现了内家拳的特点:结构紧凑,蓄势待发 。紧接着的“乱抽麻”与“小蹋步”,是手脚配合的精微动作,右手双指从左拳内钩进钓出,右脚也随之钩进钓出,这是一种小范围内的牵引、试探与骚扰,意在破坏对手的重心与距离感。
歌诀中的“佑神通臂”,在实际演练中体现为“通臂长拳”。此动作为左右手交替向前打出长拳,一出一收,循环往复。其要点在于,出拳时手背或向内或向外,身体随拳势微幅搓挪,步法则保持连枝步的根基。这一动作旨在练习长距离的打击能力与身体的协调发力,将力量从脚底通过腰胯传递至拳锋。
“仙人立起朝天势”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动作。它由一个下劈的“斫”法开始,左手长拳收回时经过右耳后向左前方斫下,随即左脚微搓;右手紧接向左耳后向右前方斫下,并顺势上钩,与左拳在鼻前交错,形成“朝天”之势。此时的步法变为“仙人步”,右脚跟进,横靠于左脚尖前,呈丁字形。整个过程包含了转身、下劈、上挑、步法转换,对身体的柔韧性、协调性和平衡能力要求极高。此势攻防兼备,下斫可攻击,上挑可格挡,步法转换则能有效占据有利位置。
随后的“撒出抱月”是一个由紧凑转为开阔的大开大合动作。右脚向右后方大步撒开,身体随之转动成马步,同时双拳平直阴面相对,如同怀中抱月。这个动作是劲力由收至放的典型体现,在实战中可用于拉开距离,调整身位,或是引诱对手进入攻击范围。紧接着动作复原,通过四次长拳再次回到斗门与连枝步,完成一次完整的开合循环。
“扬鞭左右”则是快速变向与连续攻击的法门。身体与步法向后方搓转,以前进的“追步”配合手臂如鞭梢般甩出的发力,左右交替进行。其发力方式为“阳发阴”,即手心向上发出,而后转为手心向下,肘部平屈,形态如角尺,劲力脆快。
最后的“煞锤冲掳两翅摇”是六路拳的收尾,也是一套组合应用。先以“煞锤”蓄力,左手平屈,右手从后向前兜至左掌,右脚随之跟进。紧接着的“冲掳”是转身斫击,右手向右后方翻身直斫,同时左脚抬起,左拳下冲至左膝,形成“钓马步”,这是一种专门针对下盘攻击的防守反击技术。而后,右手掳开对方攻击,左手顺势竖起反击,步法也随之跟进,最终回归到最初的斗门与连枝步。最后的“两翅摇”是双拳在胸前平直掠开,如同鸟儿振翅,这是一个调整呼吸、放松身体的整理动作。
十段锦拳法
十段锦的歌诀为:“立起坐山虎势,回身急步三追,架起双刀敛步,滚斫进退三回,分心十字急三追,架刀斫归营寨,纽拳碾步势如初,滚斫退归原路,入步韬随前进,滚斫归初飞步,金鸡独立紧攀弓,坐马四平两顾” 。十段锦在六路的基础上,更加强调劲力的开放与应用的变化。
起势“坐山虎势”与六路的斗门相似,但步法变为坐马,双拳置于胸前,更显沉稳。随后的“急步三追”是连续三次长拳追击,步法采用进退循环的“敛步”,比六路中的长拳更具攻击性与压迫感。
“架起双刀敛步”是一个独特的桩功兼防御架势。左臂下垂,拳头竖立于身前,右手平屈于外,步法则两足紧紧收敛,桩架稳固。在此基础上展开“滚斫进退三回”,即以上下翻滚轮动的“斫”法,配合步法进退三次。斫法要求“上圆中面,下圆”,如钺斧般挥动,威力沉猛。
“分心十字”是左右开弓的连续攻击。双手先护于胸前,然后向左侧撒开,左脚随之出步,右手打出长拳,如此循环三次;随即转向右侧,以同样的方式打出三次长拳。这套动作练习的是在移动中保持核心稳定,并从不同角度发动攻击的能力。
后续的“架刀斫归营寨”、“纽拳碾步”、“滚斫退归原路”等动作,多为前面技术的组合与变化。例如“纽拳碾步”是在原地通过身体的搓挪与拳头的拧转,练习在狭小空间内的发力与防守。而“滚斫退归原路”则是以斫法配合退步,练习在防守后撤中寻找反击机会。
“入步韬随前进”与“金鸡独立紧攀弓”是十段锦中颇为精妙的部分。“韬随”是一种含蓄的跟进技巧,一手平直前伸,另一手藏于其下,步法紧随,意在贴近对手,黏随控制。“金鸡独立”则是在快速的斫击与步法转换后,突然提膝独立,一手下按,一手高举,如拉弓搭箭,既是平衡训练,也是一种出其不意的攻击或防守姿势,与六路中的“钓马步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最后以“坐马四平两顾”收势,回归到六路中“两翅摇摆”的动作,调整身心,使气息归于平稳。
修炼之次第
内家张三峰拳法的修炼过程,并非盲目地堆砌招式,而是遵循着一个“由博而归约”的严谨次第。黄百家记录其师王征南的教诲,清晰地揭示了这一过程。拳法初学时,有多达七十二种打法名色,即“七十二跌”,包含了如长拳、滚斫、分心十字等具体应用。同时,又有“三十五掌”(即练手三十五法)作为基础。随着修炼的深入,这些繁多的技法会逐渐被提炼、整合,归纳为“十八法”,这十八法正是六路拳法中的核心技术。
修炼再进一层,由十八法精炼为“十二法”,即“倒换、搓挪、滚脱、牵绾、跪坐、挝拿”。这十二个字代表了更高阶的格斗原则与技巧,不再是具体的拳脚招式,而是应对千变万化敌情的动态法则。“倒换”指攻防、虚实的瞬间切换;“搓挪”是小范围的调整与控制;“滚脱”是化解擒拿的手法;“牵绾”是引动对手重心的技巧;“跪坐”与“挝拿”则是贴身近战与擒锁之法。
最终,所有外在的形与招,都将升华为内在的心法,总归于“存心之五字”——敬、紧、径、劲、切 。这五个字,是内家拳修炼的最高心法,是武学精神与哲理的终极凝练。
“敬” :此为修武之始,也是修武之终。它首先指向对武学、对师长的敬畏之心。心怀敬意,方能摒除杂念,专心致志,不尚浮华。在实战中,“敬”体现为对对手的尊重与高度警觉,不轻敌,不妄动,始终保持心神的清明与专注 。
“紧” :此字包含双重涵义。其一是指修炼上的毫不松懈,勤学苦练,时刻保持一种紧迫感。其二是指临敌交手时,对时机的把握要“紧”。无论是攻是防,都要在最恰当、最紧要的瞬间做出反应,不给对手丝毫可乘之机。它要求精神上的高度集中与身体的快速响应能力 。
“径” :指的是路径与方法。在攻防中,追求最短、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打击路线,不走迂回弯路,不作多余动作。所谓“两点之间,直线最短”,内家拳的攻击往往看似朴实无华,却能后发先至,直击要害。在修炼上,“径”也指遵循正确的途径与法门,循序渐进,不走歧途 。
“劲” :这是内家拳的核心技术体现。它并非指拙笨的蛮力,而是通过长期修炼,将周身之力整合协调而成的、富有弹性和穿透力的“内劲”。这种劲力刚柔相济,变化万千,可以如钢鞭抽击,也可以如水银泻地,无孔不入。掌握了“劲”的运用,才能真正做到“以柔克刚,以静制动” 。
“切” :此字强调的是精准与恰当。无论是攻击的落点,还是发力的时机,抑或是动作的幅度,都要“切”中要害,恰到好处。多一分则过,少一分则不及。它要求修炼者对距离、时间、角度有极其敏锐的判断力,是拳法技艺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。
这五字心诀,从心态(敬)、时间(紧)、空间(径)、能量(劲)、精度(切)五个维度,构建了内家拳高手的内在世界。精于拳者,心中所记,不过此数字而已。
武学精义:阴阳变化与内外合一
内家张三峰拳法之所以被称为“内家”,其根本在于其理论内核深深植根于中国古老的阴阳哲学。拳法中处处体现着对立统一、相互转化的思想 。
六路与十段锦的演练过程,本身就是一场动态的阴阳演化。长拳打出为阳,另一手护于胸前为阴;身体开张为阳,收缩为阴;进步为阳,退步为阴;刚猛发力为阳,轻柔引化为阴。一个简单的“通臂长拳”,包含了手臂的伸(阳)与缩(阴),身体重心的前(阳)与后(阴)的转换。而“撒出抱月”的大开与“斗门深锁”的紧合,更是阴阳开合的极致体现。修炼内家拳,就是在反复体悟和实践这种阴阳的消长、转化与平衡。
“以静制动”是内家拳最为人称道的战略思想,这正是阴阳学说在武学中的高度应用。静为阴,动为阳。面对对手的刚猛来势(阳),内家拳手首先守住自己的中正与沉静(阴),通过精妙的步法与身法避其锋芒,待其力尽势衰(阳极生阴)之时,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反击(阴极生阳),从而达到“犯者即仆”的效果。
最终,内家拳的修炼追求的是“内外合一”的境界。外,指的是身体的筋骨、皮肉、招式、步法;内,则指心意、精神、气息、劲力。通过“六路”与“十段锦”等外在形式的锻炼,其真实目的是为了激发与调动内在的能量。心意一动,则周身相随,劲力由内而外,完整一气。五字心诀的修炼,更是将这种内外合一推向了极致。此时的武者,已不再拘泥于一招一式,而是心之所向,拳之所至,信手拈来,皆合规矩,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境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